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也有很多的不孝兒女被父母經常掛在嘴邊。
小區里面有一個小花園,小花園里的下午最熱鬧,老人們聚在一起聊天,說得最多的就是,誰的孩子孝順,誰家的孩子不孝順。
李大媽提起自己的女兒總是義憤填膺的樣子,她的女兒曉美是獨生女,夫妻倆從小視若掌上明珠,孩子長得漂亮,也很聰明,考上了名牌大學。
李大媽從來都沒有想過,她會成為一個不孝女。
曉美從小到大,從來都沒有做過家務活,父母嬌生慣養她的程度令人咋舌!
一日三餐都是端進女兒的臥室里,女兒的飯菜從來都是按照她的口味,單獨給她做,精致又有營養。
而家里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吃的是粗茶淡飯,錢都省給她花了。
曉美大學畢業以后,和自己的同學結婚了,生了一個女兒又失婚了。把孩子扔給了李大媽,曉美居然出國了。
父母帶著外孫女好多年,可曉美這個女兒對自己的女兒和父母,從來不關心錢夠不夠,孩子的學習好不好,只顧自己過著逍遙快活的生活。
李大媽的教育是成功的,女兒的學歷很高,但是,她的
教育也是最失敗的,把孩子培養成了一個極度自私自利的人。
教育孩子可不是只有高智商、高學歷、高能力就夠了的,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小事,是塑造孩子思想品德的關鍵。
就拿普通人家的一日三餐來說,飯桌上的教育就是最重要的。
父母最容易在飯桌上出現的幾種錯誤教育方式,也注定孩子不會成為一個孝敬父母的人!
第一,孩子的飯菜和父母不一樣,總是「定制款」。
我在很多家庭都見過這樣的情形,一家人正在吃餃子,孩子正在吃著肯德基外賣。
媽媽還會解釋說:「這孩子不吃餃子,非得叫外賣……」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喜好,一家人吃飯更是眾口難調,我們可以按照每個人的口味,分別給他們做一鍋飯嗎?
當然是做不到,大家都是要互相理解和包容的,唯獨孩子有這個特權。
只要是飯菜不合孩子的口味,父母總是能想出各種解決問題的來,叫外賣、給孩子單獨做。
更有的家庭就是孩子和父母根本就不吃一鍋飯,總是要單獨給他做。
父母的苦心是可以理解的,怕孩子吃不好,影響他身體健康成長,但是,這樣的習慣會讓孩子的
思想「長歪」。
孩子覺得自己的家庭地位就是最高的,父母給自己最好的,都是應該的,至于父母吃的是什麼飯,過得怎麼樣,他根本就不關心。
我們可以盡量按照孩子的營養需求、飲食習慣去做飯,但是,一定不要經常讓孩子單獨「吃小灶」。
平等的家庭地位里,孩子反而會感受到家人的關心和愛護,感激父母的付出,想要回報他們的恩情。
第二,一家人吃飯沒有時間限制,孩子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
小時候,在我們家里,吃飯是一件很莊嚴的事情,奶奶一般會早早地坐在桌子上,等著我們把飯菜擺放好,等她動筷子,我們就可以開動了。
如果是哪一個人沒有過來吃飯,要麼就是外出了,要麼就是在鬧脾氣,后者是一定會受到懲罰的。
飯桌上,也有飯桌上的規矩,很多孩子明明在家,父母叫吃飯了,他就說「我不餓」,大家吃飯的時候,他不出來,等到什麼時候餓了,出來找吃的。
父母把飯菜做好了,你和家人一起吃飯,這是最起碼的尊重,孩子想什麼時候吃飯,就什麼時候吃飯,是放縱自己也是
對家人的不尊重。
所以,小時候,爸媽經常會說:「這會兒,如果你不吃飯,一會兒可是沒有吃的……」我們也從來不敢缺席飯桌。
如果孩子學不會尊重父母的勞動,又怎麼會珍惜你的付出呢?
第三,吃飯后,孩子什麼也不做,父母在后面收拾。
我們小的時候,也是父母做飯,但是,我們絕對不是袖手旁觀的,幫忙洗菜,有時候需要燒柴,飯前擺碗筷、飯后洗碗筷的活也一定是我們小孩子的。
現在的小孩子幸福多了,他們在父母的再三請求下,才肯到飯桌上來吃飯,吃完飯以后,更是一抹嘴就走人了。
父母不用孩子勞動一點,孩子也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可是,習慣成自然啊,等到父母老了,需要孩子照顧了,他們又怎麼會心甘情愿地為你端茶遞水呢?
所以,家務勞動是很好的教育,讓孩子多動手,他才能體會你的不容易,才能讓孩子有孝敬你的那一份心意。
特別是飯前飯后,一定要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也是在默默培養他的孝心。
互動話題:你覺得你家孩子有孝心嗎?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