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孩子這個行為說明很「缺愛」,內心早已「傷痕累累」,家長注意
2023/10/04

ADVERTISEMENT

你的孩子有這種表現嗎?雖然平時很少大哭大鬧,表現得很順從,但總是會出現一些「莫名其妙」的行為:

比如你跟他說話,就像聽不見似的;

不管讓他做點什麼都磨蹭拖延;

答應好的事情經常忘記;

和你溝通時,態度非常敷衍。

.......

你時常感到很窩火,卻又不好直接指責。其實,你可能正在經歷來自孩子的「隱形攻擊」。

1什麼是隱形攻擊行為

「隱形攻擊」也被稱之為「被動攻擊」,心理學家蒂姆·墨菲在《隱形攻擊》一書中做了這樣的定義:「關系中弱勢的一方通過拖延、躲避、故意激怒、暗中報復等非直接方式,向強勢一方表達因地位不平等而累積的憤怒。」

「隱形攻擊」的出現,意味著孩子內心有著「隱藏的憤怒」。憤怒需要表達。但表達方式不一定總是外露的、強烈的、可見的正面交鋒,孩子可以選擇用間接的、消極的、不易被察覺的形式來表達不滿,通過不作為、不合作等隱蔽方式激怒父母。

比如:

磨蹭:表面服從,暗地里以拖延、不配合、不合作等;

冷漠:鮮少表達情緒,對父母態度冷漠;

敷衍:常常表現得很無所謂,經常回答都行/隨便/不知道;

制造混亂:能做好的小事,總是做錯、做不好;

降低效率:經常遲到、健忘;對于輕易能夠履行的承諾,卻常常食言。

認識的一位媽媽,孩子正在讀初一,平時也很聽話,但她最近總是會在孩子身上感受到冷漠。

ADVERTISEMENT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什麼也不說,直接回房間。平時喊他,假裝沒有聽到你的聲音;問他事情,孩子給出的答案往往很簡單:哦、不知道。

她甚至覺得孩子在跟他冷戰,可孩子卻說:「我沒生氣。」

我們問她:你是不是這段時間對他的要求很高。她坦言,對孩子學習一向抓得很嚴,前段時間因為交友問題和孩子鬧得不太愉快。

她非常不喜歡那幾個經常和孩子一起玩的同學,因為這件事批評過孩子很多次。孩子覺得媽媽說得不對,但他又反抗不了,最后怎麼辦呢?

你不是希望我不交朋友嗎?那我就孤僻給你看看。看到媽媽因為自己的改變而擔心,孩子找回了一絲隱秘的掌控感。

2孩子為什麼會出現

「隱形攻擊」行為?

某繪本還原了現實生活中,孩子對家長的「隱形攻擊」。

鬧鐘響了,媽媽一遍一遍地喊,我翻了一個身,蒙著被子繼續睡。

爸爸喊我去刷牙,我一直坐著沒動,他在盯著我,我假裝沒看見。

吃早餐了,媽媽說了三次「你要遲到了」,我才端起了裝牛奶的杯子。

故事的小女孩,是如何解釋自己這種行為呢?

她認為:我喜歡假裝聽不見,是因為我覺得你們蠻不講理。你們總喜歡說:「你就聽我的吧,我是不會害你的。」可是你們卻從來不肯聽一聽我的。你的要求對我來說太難了,你的命令讓我覺得很掃興,你的話太嘮叨了……

ADVERTISEMENT

孩子的「隱形攻擊」行為背后,是憤怒在作祟,他們對父母一些教養方式不滿,但是又沒有能力反抗,相對于公然的反抗而言,這種消極的抵抗是一種更為安全的做法。

他們內心需求是渴望擁有自己成長的自主權,希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得到尊重和接納。

我們可以發現,越是親子關系不平等的家庭,孩子越容易出現「隱形攻擊」行為。

《隱形攻擊》一書中也提到:如果家庭中充滿敵意或者親子關系有問題,那麼孩子報復父母的唯一途徑就是默默地、悄悄地發泄憤怒,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這樣做。

比如:

父母太強勢,對孩子控制太多,僅憑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來管教、安排孩子的一切;

父母比較嚴厲、挑剔,經常看不慣孩子的某些行為,常常指責孩子;

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得不到尊重,被忽視和否定;

父母不允許孩子表現出生氣、憤怒等情緒,看不得孩子對自己不滿。

......

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一直受到父母的控制、嚴厲管教,卻不敢直接反抗,但心里一直積攢著憤怒和不滿,就會用表面乖巧,但在行動上拖延、慢、「陽奉陰違」、故意出錯等方式,發泄內心的情緒。

如果父母不了解,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內心只會越來越壓抑,感覺自己不被接納和重視,缺乏成長空間,背地里和父母較勁,親子關系越來越差,也不利于孩子心理和性格的健康發展。

拿磨蹭來說,孩子磨蹭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最為隱蔽的原因是孩子在無聲地反抗。

他們在父母催促、指責聲中感受到的憤怒,通過拖拖拉拉,讓父母知道:「我才是掌控局面的人」。

《拖延心理學》中有這樣一段話:拖延常常是一個人的獨立宣言,他試圖通過拖延來告訴人們:「我是一個擁有自主權的人,我根據自己的選擇來行動,我沒有必要按照你的規定或者要求來做事。」

在磨蹭的時候,孩子感受到了自己對事情的影響力,獲取了掌控感,自我價值得到了加強。

在這場拉鋸戰中,沒有真正的贏家,最后演變成了,大人越催越嘮叨,孩子越擺爛。孩子們的隱形攻擊,不僅傷害了父母,也在傷害他們自己。

3一些建議面對這個問題,首先要解決孩子攻擊行為背后的憤怒情緒。憤怒本身并沒有錯,它只是一種情緒,只要學會用不同的方式,恰當地表達憤怒的情緒,它也能發揮積極的作用。

很多父母限制憤怒情緒的表達,見不得孩子生自己氣、表達對自己某些行為的不滿和失望等情緒,他們內心總覺得:「我是你父母,你有什麼資格生我的氣?」

這些被壓抑的情緒,不會消失,只會在某一天以更加激烈的方式爆發出來。

其實,孩子會因為父母的某些行為而流露出生氣、不滿、失望的情緒,是很正常很普遍的事情,家長只要換位思考一下,就能夠接納和理解。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應該帶著一種平等、尊重的心態對待孩子,重視他的感受,允許孩子表達憤怒,并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正確管理好情緒。

比如溫和地詢問孩子:「是不是因為媽媽不讓你吃冰激凌,你生氣了?」不忽視、斥責,阻止孩子的情緒表達,等孩子平靜下來,再講清楚不能吃的原因。

憤怒的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他們冷靜下來。一個孩子對情緒認知越具體、準確,他會更懂得該如何處理、管理情緒。

其次,適當放手,把成長的自主權還給孩子。如果父母總是主宰孩子的生活,喜歡命令、控制孩子,孩子就會越渴望掙脫束縛、爭取個人自由空間,因為不敢挑戰你的權威,孩子轉而訴諸于隱形攻擊。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需要保持警覺:我手中的這根繩子,是不是拽得太緊了?

孩子在幼時,會配合家長密不透風的管教,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對父母的強制管束,孩子學會反抗,為自己爭取自由,在與父母的對峙中,更大的仇恨就產生了。

我曾見過一些孩子,為了對抗父母,拿自己的學業做籌碼,報復父母,最后,親子雙方兩敗俱傷。

為人父母,要懂得慢慢放手,原則性問題替孩子把好關,其余事情,要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漸給孩子自主權,多傾聽孩子的想法,讓孩子學著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做選擇和決定。

給足孩子成長的空間,孩子才有機會大展拳腳,處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挑戰,發展健康的自我。

曾寶儀為何無人敢娶?友人透露其中原因,或和曾志偉生活習慣有關
2024/04/29
他曾與劉濤同床共枕4年,如今年過六旬依舊未娶,劉濤坦言很愧疚
2024/04/29
夏天要多吃茄子,教你一個新做法,我家一周吃5次,下飯又解饞
2024/04/29
結婚34年無子女,目睹富豪丈夫「屢次背叛」不吭聲,葉童為何堅持不失婚?
2024/04/29
日本空姐家中怪事頻發,安裝監控后竟發現有流浪漢使用她的筷子、睡她的床.......
2024/04/29
日本小姐姐分享畢業照,撩得全網男生小鹿亂撞!卸完妝后網友卻説:還我初戀!
2024/04/29
曝劉詩詩吳奇隆已冷戰3年,兩人貌合神離,男方被質疑立場不堅定
2024/04/29
阿基師教大家煮「紅豆湯」只需20分鐘,煮的豆子軟爛還不破皮
2024/04/29
楊冪和陳偉霆的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墻
202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