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澤之戰:越國消滅吳國,成為春秋最后一個霸主
2023/10/01

笠澤之戰,是公元前478年(周敬王四十二年),在吳越爭霸戰爭中,越軍在笠澤(又作囿,今江蘇吳江一帶)擊敗吳軍的一次著名江河進攻作戰。此戰消滅了吳軍的大量的有生力量,越軍大破吳軍。吳軍「三戰三北」,尸橫遍野,一敗涂地,吳王夫差僅僅帶著少量的殘兵逃入姑蘇城(今江蘇省蘇州市)中,龜縮不出。越軍取得了笠澤之戰的重大勝利。

公元前473年(周元王三年),姑蘇被圍城數年,吳軍勢窮力竭,「吳師自潰」、「士卒分散,城門不守」。同年(公元前473年)十一月,吳都城破,夫差逃到姑蘇山一帶自盡,吳國徹底滅亡。在此基礎上,越國得以取代吳國,成為春秋最后一個霸主。

首先,在春秋時期,晉國和楚國爭霸,是主要的歷史事件。但是,晉國和楚國因為長期爭霸,所以,到了春秋后期,這兩個國家都呈現出一定的衰落趨勢,這成為吳國和越國相繼崛起的歷史背景下。其中,就吳國來說,吳王夫差即位之后,擊敗了越國,俘獲了越王勾踐。當然,吳王夫差婦人之仁,沒有除掉越王勾踐,這也為越國消滅吳國埋下了伏筆。

ADVERTISEMENT

公元前482年(周敬王三十八年),吳王夫差乘著戰勝齊國的威望,率領主力部隊北上中原,參加黃池會盟。當年六月,吳國受災,越王勾踐派遣水陸兩路大軍乘機向吳進攻。一舉將吳留守部隊擊敗。吳王會盟之后,率軍南返,見大勢不好,只得向越求和,越鑒于尚無徹底擊滅吳國的兵力,而同意議和罷兵。

公元前478年(周敬王四十二年),越軍大舉攻吳。越王勾踐和將領范蠡、文種等考慮到四年(公元前482年)前吳郊之戰,越國進攻的是吳方留守部隊,吳軍精銳遠在黃池,雙方并沒有真的一較高下,鑒于多年來吳軍破越、敗楚、勝齊、壓晉,仍然是一支強有力的部隊。這次進攻,不能輕敵,而要采取慎重的作戰方針,爭取徹底戰勝敵人。越軍侵入吳境后,吳王夫差獲得消息,也率兵迎擊,雙方布陣于笠澤江兩岸。這就是笠澤之戰。

在笠澤之戰中,越王勾踐在左右兩軍到達預定位置后,立即命令鳴鼓渡江進至江中心。吳軍聽到上下游鼓聲大作,吳王夫差誤認為越軍是乘夜渡江,分兵兩路而來,立即出上下兩軍,馳往堵擊。而這,自然是正中越王勾踐下懷。

越軍了解吳軍分兵出擊情況,勾踐乘吳軍移動,黑夜容易掩護之際,立即命令越國中軍銜枚渡江,不鳴鼓,由6000部隊為先鋒,秘密接近吳軍大營,舉行突然而猛烈的攻擊。

對此,在筆者看來,因為先前將主力派遣出去了,所以,吳軍倉促應戰,被打得崩潰四散。與此同時,吳國分兵迎擊敵人的兩軍,聞悉大營被襲,回軍援救,但是,在這個時候,越軍左右兩軍,渡江追擊,將其擊破。

當然,雖然吃到了敗仗,但是,吳國大軍久經戰場,也沒有立即潰敗。對于吳王夫差來說,整頓隊伍,據溪而守,準備再戰。在此基礎上,越軍緊接著來到吳軍面前,雙方再戰。在這個關鍵時刻,范蠡所率舟師,通過震澤(太湖)橫山向吳軍側背包圍,展開攻擊。吳上軍將領胥門巢在戰斗中陣亡,引起中下兩軍更加動蕩,吳王夫差和王孫雒等見形勢不利,無力擊退敵人挽回頹勢,只得收兵,向吳郊撤退。由此,非常明顯的是,早在春秋時期,水師就已經在吳國和越國的作戰中得到應用了,并且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笠澤之戰中,越國一方因為兩戰兩勝,將士斗志昂揚,乘勝猛追吳軍,到達吳國都城近郊,吳國下軍奮勇力戰,經過反復搏斗,下軍將領王子姑曹戰死。吳王夫差乘下軍抗擊越軍之際,才得以把中軍撤進城內,越軍則筑越城于胥門(西門)外,對吳國實現了包圍。對此,在筆者看來,戰役到了這個時刻,只要沒有外力干預,越國消滅吳國只是時間上的早晚問題了。

到了公元前473年(周元王三年,吳王夫差二十三年,越王勾踐二十三年)十一月,吳國都城姑蘇城經過越軍3年的圍攻,已經是疲困不堪了。

ADVERTISEMENT

對于吳國來說,無力戰斗,士卒離散,城門失守,越軍進城。吳王夫差見大勢已去,率領王孫雒等與衛隊乘夜突圍西上姑蘇山。對此,越王勾踐自然是「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越王勾踐緊接著率兵趕到,圍山三層。王孫雒代表吳王夫差向越請和,范蠡不允,也即不會錯失這樣的機會。在此背景下,越軍繼續進攻。吳王夫差難以抵擋,又派王孫雒向越國請求愿為附庸,從而長期臣服于越國。到了這個時候,越王勾踐也動了惻隱之心,從而有意接受。但是,范蠡當即指出:「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在范蠡的勸說下,越王勾踐沒有答應吳王夫差的請求。對此,夫差哀嘆答道:「君若踐余社稷,滅余宗廟,寡人請先死」。范蠡俘獲夫差后,吳王請允許自剄。夫差死前無限悔恨地嘆道:「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吾無面目以見子胥也。遂自剄死。」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吳王夫差當初可以信任和重用伍子胥,顯然不會有這麼凄涼的下場了。

最后,在吳王夫差自刎后,越國終于消滅了一度強盛的吳國。

取而代之后,越國得以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個霸主。在整個春秋時期,誕生了多位霸主,比如春秋初期的鄭莊公、齊桓公。當然,鄭國和齊國的霸業沒有長期維持下去。在晉文公即位之后,晉國和楚國長期爭霸中原,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兩個諸侯國。不過,風水輪流轉,在春秋末期,吳國和越國,則成為當時的兩大強國。

越王勾踐消滅吳國后,進而向中原擴張勢力,爭奪諸侯霸權,成為短暫時期的盟主。越軍返國途中,行至五湖,大臣范蠡決意辭去官職,告別越王,不再返國。越王堅持挽留他說:「子聽吾言,吾與子分國;不聽吾言,身死妻子戮」!范蠡不從王命,自率數十人離去。對此,在筆者看來,范蠡急流勇退,是因為他深刻明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的道理。與此相對應的,另外一位越國大臣——文種,則沒有功臣勇退,所以沒有獲得善終的結局。總的來說,笠澤之戰可以說是春秋時期最后一場大戰了。在這場戰役后,歷史逐漸進入到戰國時期。不過,對于勾踐的越國,卻沒有成為戰國七雄之一,而是被楚國所消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