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一檔韓國幼兒綜藝中,一個戴眼鏡的小男孩在面對記者提問「喜歡爸爸還是媽媽時」,說出兩句非常讓人驚訝的話:
「我希望爸爸可以溫柔一點叫我的名字」
「我覺得媽媽不喜歡我」
......
甚至在說到一半時,忍不住掩面痛哭,還會禮貌且懂事的說「不好意思,請稍等一下」。
看著孩子這樣,網友直呼心疼。
年僅4歲的小男孩,就已經明白,懂事的孩子也同樣沒有糖吃。
心理治療師薩提亞曾說:「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隨著心理學的概念不斷深入人心,許多人開始了解到原生家庭的概念,也漸漸發現原生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影響。
影響著孩子性格的發展
李開復說:
「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責難他人。在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常常憂慮。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個性羞怯。在羞恥中長大的孩子,自覺有罪。
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深具自信。
在寬容中長大的孩子,能夠忍耐。在稱贊中長大的孩子,懂得感恩。在認可中長大的孩子,喜歡自己。」
這段話,道出了不同的原生家庭所帶給孩子的不同性格特點,可見原生家庭對孩子性格塑造的重要性。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漸漸形成獨有的性格特點,都可以從他們的童年中追溯。
中國有句古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父母的言行里藏著孩子對未來的認知,你的一言一行會像水滴一樣滲透到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細節中。
不僅影響著孩子性格的養成和三觀的形成,甚至還左右著孩子未來無限可能的人生。
蒙台梭利博士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心理學上也認為,任何一種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時的創傷。
父母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行為,都有可能在孩子心里留下巨大陰影,以致影響孩子一生的心理和精神。
歌手蕭敬騰,成名之前曾進過少管所。
他曾經在接受采訪的時候透露,小時候的他經常抽煙、打架、逃課,小小年紀就沾染了一身惡習。
爸爸的管教方式也是比較粗暴,對于蕭敬騰來說,挨打是家常便飯,什麼事情都可以被揍,而他根本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
日復一日,耳朵里聽到的都是厲聲辱罵,讓看似清秀的蕭敬騰變得極度叛逆。
童年時期缺失的愛,最終造成了蕭敬騰內心的黑洞,他擔心自己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父親。
他甚至在采訪中直言「我生出來的小孩絕對是個壞蛋」,以后不打算生孩子。
如果不是後來在少管所遇到一位好老師,讓蕭敬騰改頭換面,他會像其他步入迷途的青少年一樣墮落下去。
這位老師,潛移默化間代替了父親的形象,修補了原生家庭帶給他的缺陷;
讓他找到了自己的特長,開啟了屬于自己的傳奇音樂時代。
一個人的性格,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
有時候就是這樣,一念成魔,一念成佛,原生家庭直接影響,乃至決定孩子的命運軌跡。
影響孩子的擇偶觀和婚姻觀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里的主角松子,從小到大都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做父親喜愛的孩子。
為了討好父親,扮父親愛看的鬼臉、去父親讓她念的大學,而不管松子如何討好父親,父親的偏心始終不改。
松子在這極度缺乏家庭關愛的環境中長大后,形成了對愛的執念。
後來的松子,為了愛而選擇犧牲自己的自尊,來換取自己渴望已久的愛。
畸形的原生家庭給松子帶來了扭曲的擇偶觀,在松子一生經歷的[兩.性]生活里,帶給松子更多的是痛苦。
無獨有偶,電影中松子的悲慘遭遇,在現實中的民國才女張愛玲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自小缺失父愛的張愛玲,長大后的理想伴侶均與缺失的父愛有關,而這種畸形的原生家庭也導致了張愛玲畸形的愛情。
原生家庭不僅影響著孩子未來的擇偶觀,同樣的也對孩子未來的婚姻觀帶來深刻的影響。
這些表現,都透露出不健全的原生家庭所帶來的不健全的擇偶觀和婚姻觀,而這不健全的擇偶觀和婚姻觀,終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影響孩子的三觀
有句話說:「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就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在孩子幼小時期,他們的自我認知能力比較薄弱,對世界也處于懵懂狀態。
而這時候家庭環境的影響,是建立孩子正確三觀的第一步。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父母的言行舉止還有處事態度,都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直接模仿的對象。
一對三觀不正的父母,很難培養出擁有正確三觀價值的孩子。
電影《絕叫》中的女主鈴木陽子,本該擁有一個幸福家庭,但卻在現實的壓力和母親頻繁地否定中漸漸做出了一些違背正確三觀的事情。
在本該痛恨她所做的一切壞事時,回顧了她在原生家庭中所遭遇的一切悲慘對待之后,卻莫名地對她產生了同情。
鈴木陽子的一生,都生活在不幸的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壓抑當中,這就是原生家庭教育不公的悲劇在她身上的體現。
同時,我們也看見了原生家庭帶給鈴木陽子漸漸扭曲的三觀,這也成了她一生當中最大的悲哀。
如何為孩子創造一個好的原生家庭?
歌德說:
「有兩樣東西是孩子應該從父母那里得到的——根和翅膀。」
最好的原生家庭,從來不是依靠錦衣華服、金錢財富堆砌,但卻必須要有愛的融入,讓孩子在家里,感受到根的扎實,和翅膀的托舉:
用充盈的理解、關注和回應,給他價值感和幸福感;
用無條件的支持、鼓勵和愛,給他安全感和歸屬感;
用父母共同努力營造的愛的家園,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家。
心理學三大巨頭之一的阿德勒有一個經典語錄: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這句話里透露出原生家庭對個人成長的影響不言而喻,許多父母想要很好地去愛自己的孩子,卻不懂得如何正確地去愛護孩子。
而要正確地去愛護孩子,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給孩子創造一個幸福的原生家庭。
古語有云: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昔孟母,擇鄰處。」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這些,都道出了環境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而原生家庭作為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也是必經環境之一,對孩子人生的影響起著決定性作用。
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不僅需要提供給孩子一個良好的三觀模板,以身作則,帶著孩子去學習如何對待事物,如何正確辨別是非,更需要學著去維護夫妻關系,給孩子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
而這些,比任何關愛的言語和行為更能幫助孩子去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