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大講堂:心臟瓣膜病是慢性病嗎?
2023/12/04

我們通常說的「慢性病」,它的全稱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有幾個特點:起病隱匿、病因復雜、病程長且難以治愈、主要靠藥物控制且不能中斷。常見的慢性病主要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慢阻肺、過敏性鼻炎等等。

心臟瓣膜病不等同于「慢性病」,任何一種藥物都無法阻止病變瓣膜本身引起的機械性功能障礙,不能從根本上改善疾病的遠期預后。

以主動脈瓣為例,主動脈瓣狹窄早期可能沒有任何癥狀。當狹窄達一定程度,可能會出現活動后頭暈、黑朦、胸痛等特征性表現。一旦患者出現這些癥狀,隨時可能出現暈厥甚至猝死。有明確統計數據表示,主動脈瓣嚴重狹窄的患者出現癥狀后,若不進行手術治療,兩年生存率僅為50%,五年生存率僅為20%。

當心臟瓣膜病導致終末期心臟病,患者臨床心功能惡化至4級,不能下床甚至不能平臥,隨時可能因為惡性心律失常或者心源性休克而危及患者生命。在這個階段,即使選擇手術治療,風險也會成倍增加,且術后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因此,瓣膜病不等于慢性病,發展慢不等于不危險。千萬不要一拖再拖,等到出現已經無法維持正常生活的時候,才到醫院尋求幫助,就算還可以手術,但是手術的風險、花費都會大大的增加。所以,在出現心臟瓣膜方面的問題時,應該及時到醫院讓專業的醫生來評估和制定治療方案,來判斷是否應該手術、以及手術的時機。

而不是自己覺得問題不大,而導致遺憾。


本文指導專家: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醫院結構性心臟病科負責人 副教授 副主任醫師 黃兵

來源:科普大講堂

責編:夏天

編審:王俊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