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兵鋒降臨,那些編入八旗漢軍的明末農民軍都有著怎樣的下場
2023/12/09

八旗制度為有清一代之重要制度,為治史者所高度重視。在八旗制度的發展史上,愛新覺羅家族將不同民族、不同軍事集團及宗族組織編入八旗,以此加強自身的力量。

這就使得,八旗內部的群體分類極為復雜。正是這種極為復雜的分類,對于滿洲民族共同體與當今滿族的發展起到深刻的影響。

在八旗漢軍內部,若是以入關時間為分界點則「有從龍入關者,有定鼎后投誠入旗者」。而如果以人丁來源作為標準,則可以分為「祖家將」「李家將」等。

進入順治朝,隨著清軍的入關南下愛新覺羅家族成為中國的最高統治者。作為八旗組織的重要力量一八旗漢軍,通過「分求投誠官于八旗,編為牛錄」,得以擴編。

在這些編入八旗漢軍的降清官兵中,亦有部分明末農民軍成員。這些人先是自明末崇禎年間參與推翻明王朝的起義.而后尊奉朱明皇室。當清軍兵鋒降臨之時,便立刻降清,被編入八旗漢軍。

白廣恩家族

白廣恩.生年不詳。由于「初從混天猴為盜」混天猴因明思宗裁撤陜西驛站而「所在蜂起,或掠秦,或東入晉」。

ADVERTISEMENT

因此,可以判定白廣恩為陜西地方人氏。與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同出一省崇禎三年,跟隨混天猴的農民軍「攻陷宜君、廊州襲靖邊」。

在此期間,與李自成、高杰等人有所交往。然而,此時農民軍統帥的軍事水平參差不齊.無法聯合作戰。因此,被洪承疇所率領的明軍逐個擊破。

崇禎五年八月,「洪承疇敗賊于甘泉,賊首白廣恩降」白廣恩投降后,為明王朝消滅農民軍,「屢立戰功」,官至薊州總兵。

崇禎十三年,松錦之戰爆發當年十二月,明思宗「徽調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密云總兵唐通,及曹變蛟、白廣恩,山海關總兵馬科,遼東總兵吳三桂、王廷臣合兵十萬」,在洪承疇的率領下出關支援。

抵達遼東后,「以廣恩代左光先為援剿總兵。由于明朝軍隊野戰失利八旗軍隊隨即以「圍城戰術」將錦州等地徹底包圍加之城內糧草無多,「總兵王樸怯甚,先遁。

于是,各帥爭馳,馬步自相蹂踐,弓甲遍野。遙望火光,謂在不敢前走,還為伏兵所截.大潰」[5).明軍「脫者僅一百余人,獨白廣恩還松山」。

崇禎十五年二月,「松山破,承疇就擒,并擒廣恩子良強」,白廣恩則突圍成功。突圍生還后明王朝任命白廣恩「代馬科鎮山海關」。

在當年,八旗軍隊入關劫掠。在龍王口一戰中,白廣恩陣斬多名八旗將領。然而明思宗因其農民軍出身,「惡廣恩觀望,降旨謠責」,君臣之間產生嫌隙。

而后,八旗軍隊有序撤回關外,「白廣恩等八鎮兵邀于螺山,皆敗走。帝聞,大怒」,進一步加深了君臣間的不信任。后明思宗不得已,「遣中官貴二萬金犒其軍,且諭以溫旨,廣恩遂驕」。

崇禎十六年,白廣恩轉隸于孫傳庭的魔下,以期剿滅李自成農民軍。「當是時,自成已據有河南湖北十余郡,自號新順王,設官置成,營襄陽而居之」,成為不可小覷的軍事力量。

因此,孫傳庭急令白廣恩與從李自成陣營變節而來的高杰,率兵自潼關南下。由于明軍各部之間的不協調與戰斗力的衰弱,與大順農民軍交戰,「一日夜,官兵狂奔四百里.至于孟津,死者四萬余」。

后明軍殘兵退守潼關,然而「高杰以廣恩賣已于寶豐,以致敗,擁兵不顧」,「未幾,潼關亦破,廣恩西奔固原。

ADVERTISEMENT

賊將追躡及之,即開門降。自成大喜,握手共飲,封桃源伯」,白廣恩再次回到農民軍陣營。

投降李自成后,第二年隨大順農民軍參加攻打北京的戰斗,最終攻陷北京,推翻明王朝的統治。然而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拒不投降李自成,因此,「遣降將唐通、白廣恩將兵東攻」。

時吳三桂聯絡睿親王多爾袞共擊大順農民軍,在一片石之戰中,李自成戰敗,大順農民軍損失慘重。

幾天后,白廣恩跟隨大順農民軍退出北京,之后撤回明末農民戰爭的主要策源地陜西。順治二年,英親王阿濟格率兵剿滅大順農民軍,兵抵陜西時,白廣恩請降。

清王朝因其為大順農民軍中最早降清的高級將領,有示范帶頭作用因此,命「隸漢軍鑲黃旗」。順治五年,授予白廣恩「拜他喇布勒哈番」世職。

順治十年,以「白廣恩兄子良柱」承襲世職。按照八旗世職承襲的規定「拜他喇布勒哈番,襲兩次」。白廣恩家族很快在政治舞台上銷聲匿跡。

白文選家族

白文選,陜西吳堡人。「明末,從張獻忠為盜,成為大西農民軍的成員之一。明清之際,白文選隨大西農民軍割據四川,任「獻賊偽前軍府都督。

順治三年,清王朝「以張獻忠等賊,肆虐巴蜀,生靈涂炭,罪惡貫盈,天人共慣。特命爾和碩肅親王行靖遠大將軍事統兵前往」,發起消滅張獻忠及大西農民軍的軍事行動。

當年十二月,肅親王豪格率軍在西充一役「斬獻忠于陣」,從而宣告清王朝占領四川全境。張獻忠陣亡之后,大西農民軍余部在劉文秀與李定國等人的率領下,退出四川。

白文選作為其中的一員.「從孫可望潰走川南」。此后,孫可望及李定國等人「附于明桂王朱由榔」,即挾持永歷帝為傀儡,以爭取最大化的利益。

此后,作為孫可望部的一員,其間雖有獲勝之戰,然大西農民軍與清軍之軍事實力對比極為懸殊,造成敗績頗多。

因此,其主要的使命便是協助李定國,保護永歷小朝廷退往云南。在此期間,與李定國多有往來。

因此功,「文選入朝.

ADVERTISEMENT

.....封白文選為鞏國公」。后為調和李定國與孫可望的矛盾,永歷帝「差白文選來議和,可望拘留之」。

然而在順治十四年,孫可望因與李定國等人利益分配不均,發動叛亂。孫可望「復用文選,令統諸軍前行」。

在戰爭的關鍵時刻「文選輕騎奔定國」。造成孫可望大敗虧輸,從而降清。因此功,「封白文選為鞏昌王」。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