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李元吉死后,三位猛將依舊激戰玄武門,連殺李世民兩員大將
2023/11/30

前言

難道李世民只是一個政治斗爭中的成功篡位者嗎?從隋末唐初那動蕩年代到玄武門之變前后種種細節來看,似乎并非如此。

我們不禁要問,這個出生于權貴世家、卻歷經坎坷命運的男子,他的為人為王之道究竟為何?他又是如何從一個隱忍的弟弟,成長為開創盛世的明君的?

一、奮身搏殺,智救煬帝

公元615年前后,隋朝已是土崩瓦解。造成這一切的元兇,則是隋煬帝楊廣這個昏庸的暴君。他這個有史以來最為腐朽奢靡的皇帝,竟然大修宮殿數百座,其中又以大興土木的顯仁宮為最。這座占地兩百余頃的宏偉宮室耗資巨大,加之各路軍費開支,直接榨取百姓數千萬兩白銀。隋末民不聊生,農民蜂擁而起,四處是叛亂。

就在隋朝命運已定的前三年,也就是615年,隋煬帝在并州雁門被突厥大軍重重圍困。數十萬突厥鐵騎將他圍在山谷之中,死馬遍野,尸橫遍地。

此時的他,已經是窮途末路,山窮水盡。所幸屯衛大將軍云定興率軍來援。李世民這位李淵之子也參與其中,當時他才二十出頭,以一介小校服從云定興的調遣。

ADVERTISEMENT

但李世民清醒地意識到,我軍面對的是敵眾我寡的處境。突厥的這些北方鐵騎步兵都是蠻勇之眾,即便我軍也都是草原出身的精銳,要數數的話,依然難敵突厥的數倍兵力。要是硬拼,無異于蛋碰石頭。

此時此刻,二十出頭的李世民選擇發揮他的軍事才能。他建議云定興采用詐敵的計策,利用夜色在沿路立起軍旗,擂鼓作勢,讓敵人產生我軍主力已到的錯覺。云定興聽后大喜過望,隨即下令按李世民的設想實行。最終,突厥軍中了計,誤以為唐軍援兵已至,只能在次日黎明時分撤兵散去,隋煬帝才得以脫離險境。

李世民在隋末就是這樣淬煉出頭角的。當然,後來的貞觀之治也是這樣,通過運籌帷幄之中、深明大義,逐步打造出來的。李世民的這次出謀劃策,無疑為日后他在政治舞台上大放異彩,建立自己的威信,奠定了基礎。

二、出謀劃策,助父建唐

李世民的祖上世代都是高官將相,父親李淵更是當時有頭有臉的隋朝重臣。在這樣的家世熏陶下成長起來,本應順理成章地繼承父業,官至三公。但這并不影響當時還很年輕的李世民廣結人脈,招賢納士。當時被唐高祖李淵重用的許多英明俊才,如長孫無忌、尉遲恭等,都被他收入麾下,甚至成為心腹。

到618年前后,隋朝土崩瓦解,農民起義如火如荼。李世民就建議父親李淵在隋朝即將滅亡之時起兵造反,乘時而起,奪取天下。

當時正值政局動蕩,群雄逐鹿,李淵在兒子出色的謀劃之下,終于決定舉兵,在太原起兵討伐隋恭帝。

613年,李淵占領了都城長安,建立了唐朝,并在次年登基為帝,是為唐高祖。在整個奪取政權的斗爭過程中,李世民處處用心,時間與父親商議,每每提出精妙絕倫的計策,幫助李淵順利稱帝。

稱帝之后,按理李世民這個功臣、開國元勛應該被立為太子。但李淵擔心他權力太大,有篡位的嫌疑,改立自己的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這樣一來,皇位繼承人就是李建成,李世民成了他手下的一個王爺。這無形中加深了兩人之間的猜忌。

三、忍辱待變,藏忍玄武

作為太子,李建成本不該介意李世民的人望與才能。畢竟兄友弟恭是君子之道。但他終究還是妒忌心作祟,想方設法陷害李世民,削弱其威望。比如那次打獵比賽中,他故意選擇一匹愛跑愛蹶子的馬讓李世民騎,企圖讓他摔個跟斗。又聯合弟弟李元吉多次在父皇面前詆毀李世民,誣陷他圖謀不軌。

一時間,李世民陷入被動孤立的局面,只有心腹長孫無忌還留在他身邊。

ADVERTISEMENT

然而在無忌的再三勸說下,李世民還是沉著應對,忍辱負重。

他寧愿繼續隱忍,也不想貿然采取激烈手段。因為一旦兵戎相見,勢必會天下震動,生靈涂炭。

626年7月的一天,河南地區突然出現了大白天天空中太白金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被當時的天文學家解讀為天命即將更迭的征兆。李世民這才鼓起勇氣,決心發動政變,鏟除這個心腹大患。于是在7月2日這一天,一場驚天動地的兵變在玄武門前上演

四、弒兄登基,開創太平

玄武門兵變當日清晨,李世民接到內應傳出的暗號,便親自率人來到宮門,一馬當先殺向宣政殿。此時此刻他膽大妄為,志在必得。李建成和李元吉還一無所覺,正在殿中飲酒作樂。直到嘈雜之聲由遠及近,他們這才發現大勢已去,想趕緊抵擋來犯之敵也已經太遲。

李元吉急中生智,挽弓從殿[內.射]向李世民,三箭卻都打偏了目標。李世民得意之余,回敬以一箭,正中李建成咽喉。李建成當場斃命,李元吉也被殺。太子之位從此易主。

盡管建成、元吉同命已絕,但他手下的猛將仍在玄武門前與李世民部將殊死廝殺。其中馮立身先士卒,連斬兩員李世民大將,戰績彪炳。後來李世民平定兵變,登基為帝。他開明地招撫了這些曾與自己為敵的猛將,馮立也名列其中。

自此,李世民正式掌權,開創了他的貞觀之治。他勤政愛民,早朝遲朝,為民請命;又剛健中又顯仁厚,使國家奪得了太平盛世。想來我們可以這樣說,沒有經歷玄武門那場慘烈廝殺,就不會有後來的貞觀清明。李世民就是這樣地忍辱負重,再到權傾朝野。

五、弒兄還王道,君臣制肝膽

對李世民此舉,歷史過往褒貶不一。或謂他篡位弒兄,罪該萬死;或褒揚他匡扶社稷,英明神武。但我們在今日審視歷史,還是應拋開成見,客觀評判。

不可否認,李世民弒殺同父異母兄長這個事實,在他一生的履歷中會永遠伴隨著陰影。這在傳統的儒家倫理關系中是絕對不被允許的。但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要讓唐朝走向鼎盛之路,李世民奪權很可能是當時歷史的必然。

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并不得人心,只知道酗酒淫樂,無所作為。若讓其即位為帝,只會揮霍天下,將隋煬帝的腐朽統治再演一遍。李世民這般舍小家,成大家的舉措,可以說是扶大廈之將傾。

結語

在那個王朝更迭的年代,很多事情不會按照你想要的那樣完美發展。李世民從一個隱忍之人,到權傾一方的帝王,歷經了太多磨難抉擇。但終究他站在了正義之處,開啟了大唐中興盛世。這就是李世民,這就是他崛起之路的殘酷,也是他的君王之道的偉大!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